“3nm工艺”是一个半导体制造领域的专业术语,但它已经频繁出现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宣传中。简单来说,3nm工艺指的是芯片上晶体管栅极的宽度(或者说晶体管的特征尺寸)大约为3纳米(nm)的制造技术。
核心概念说明:
- 晶体管:像一个电子开关,用栅极(Gate)电压来控制电流从源极(Source)流向漏极(Drain)。
- 栅极宽度:通常指的是栅极长度(Gate Length),即下图中标注的 L。这个尺寸是工艺节点的命名来源(如3nm、5nm)。它是决定晶体管性能和集成度的最关键尺寸。
1纳米是十亿分之一米,大约相当于5-10个原子排列在一起的长度。3nm工艺代表了当前(2023-2024年)最先进的芯片量产技术。
1. 核心意义:为什么追求更小的纳米工艺?
追求更小的工艺节点(如从7nm到5nm,再到3nm)根本目的是为了在更小的硅片面积上集成更多的晶体管。这带来了三大核心优势:
- 性能更强:晶体管更小,电子需要穿越的距离更短,开关速度更快,从而提升处理器的运算速度。
- 能效更高:在相同性能下,电压可以更低,功耗更小;或者在相同功耗下,能爆发更强性能。这对于移动设备(如手机、笔记本)的续航至关重要。
- 密度更高:单位面积内可以塞进更多晶体管,使得芯片可以设计得更复杂(例如增加更多的CPU核心、GPU核心和AI加速单元),或者让芯片体积更小。
2. 技术挑战:为什么3nm是一个巨大飞跃?
达到3nm级别面临着巨大的物理和工程学挑战,主要技术革新包括:
- FinFET的极限:在之前的工艺(如16nm、7nm、5nm),行业普遍采用“鳍式场效应晶体管”(FinFET)技术来克服短沟道效应。但在3nm及以下,FinFET结构也开始遇到瓶颈。
- GAA晶体管:3nm节点(尤其是台积电的3nm)首次大规模采用了全环绕栅极(GAAFET) 技术,具体实现形式为纳米片(Nanosheet)。
- 传统FinFET:电流通道是一个凸起的“鳍”,栅极只包裹它的三面。
- GAA纳米片:电流通道是多个被栅极材料完全包裹的纳米片层。这种“四面环绕”的结构提供了更好的栅极控制能力,能更精确地开启和关闭晶体管,从而显著降低漏电(静态功耗),并能在更低电压下工作。
(左:FinFET, 右:GAA Nanosheet)
3. 主要玩家
全球只有极少数公司有能力研发和量产3nm芯片,主要是:
- 台积电(TSMC):全球最大的代工厂,苹果、英伟达、高通、AMD等公司的顶级芯片都由其代工。其3nm工艺(称为N3)已于2022年底量产,并率先用于苹果的A17 Pro和M3系列芯片。
- 三星(Samsung):同样在推进3nm工艺,并率先引入了GAA技术(称为MBCFET)。其3nm工艺也已量产,但客户和市场份额目前较台积电少。
- 英特尔(Intel):英特尔曾一度落后,但其正奋力追赶。英特尔将其对应技术称为“20A”(“A”代表埃米,1nm=10Å,20A即2nm),其核心技术也是 RibbonFET(一种GAA晶体管)和PowerVia背面供电技术,预计在2024年推出。
4. 应用产品
目前,3nm工艺因其极高的成本和产能限制,主要用于最顶级的消费电子产品:
- 苹果:iPhone 15 Pro和Pro Max中的A17 Pro芯片,以及新款MacBook Pro和iMac中的M3系列芯片。
- 未来的高端手机SoC:高通骁龙8 Gen 4和联发科天玑9400等下一代旗舰芯片预计将采用台积电的3nm工艺。
- 高性能计算(HPC):如英伟达的下一代Blackwell架构GPU、AMD的下一代CPU/GPU等。
5. 需要注意的“文字游戏”
需要了解的是,现代芯片工艺节点名称(如3nm、5nm)更多是一个商业代号,而非实际的物理尺寸。
- 它不再精确对应晶体管中某个栅极的实际宽度,而是代表了一代技术迭代的代号。
- 不同厂商(如台积电和三星)的“3nm”在晶体管密度、性能指标上也可能存在差异。
- 尽管如此,这个数字仍然是一个有效的、用于衡量芯片技术先进程度和代际更替的核心指标。
总结
3nm工艺是半导体制造进入原子级尺度的标志性技术节点。它通过革命性的GAA晶体管结构,在性能、能效和集成度上实现了又一次巨大飞跃,是当前顶级智能手机、电脑和AI芯片的基石技术。 它的发展代表了人类在微观制造领域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