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:
话说西晋时,有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叫周处(chǔ),乡里人畏惧他,把他与同样让人头疼的老虎、蛟龙合称为“三害”。要说这周处也不是那一般人,他见乡里人都不喜欢他,便孤身一人除掉了老虎和蛟龙,又去向陆云、陆机兄弟请教如何做人。陆云告诉他:“只要有心改过,哪怕朝闻夕死也是值得的。”这周处听后,没想到真的浪子回头,成了驰骋沙场的英雄。
上面的故事中出现了一个成语“朝闻夕死”,它出自《论语·里仁》: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”意思是早晨得知真理,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。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。
论语金句:
子曰: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” ——《论语·里仁》
译文:
子曰: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”一般的解释是:孔子说:“早晨得知真理,要我当晚死去,都可以。”
孔子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,那时礼崩乐坏,孔子穷其一生都在复兴周礼奔走,他的道就是“礼”,他崇尚的真理就是“仁义”。那时“礼不下庶人,刑不上大夫”,所谓仁义只是诸侯间维持关系,天子保有地位的一种约束手段。孔子所追求的道就是维持这种关系的稳定。
但他所处的时代又正是旧秩序瓦解、新秩序建立的变革时期,诸侯王需要的是一种可以应对新秩序的思想,孔子的思想显然比较复古,所以他周游列国,游说诸侯,也很难得到共鸣。正因为他所奉行之道难以被人接受,所以他才发出了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的感慨。这是一种理想难以实现的慨叹,也是一种理想如果能得以实现,虽死无憾的满足。